第十六届全国青少年模拟飞行锦标赛榆林启幕 5000 余名选手逐梦云端
8 月 6 日,“航投杯” 第十六届全国青少年模拟飞行锦标赛总决赛在陕西榆林市职业教育中心体育馆正式开赛。这项由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中国航空运动协会与榆林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家级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 27 个省市区的 370 支队伍、超 5000 名青少年选手、领队及教练齐聚塞上古城,在为期 4 天的赛程中展开激烈角逐,赛事规模创下历史新高。
一、赛事亮点:科技赋能与体教融合的深度实践
本次赛事依托教育部白名单赛事的权威性,将竞技性与教育性深度融合。现场数百台高性能模拟飞行设备构建起逼真的虚拟飞行环境,选手们通过操纵杆、油门和方向舵等设备,在 “发动机失效返场”“航母着舰”“歼 11 钻圈特级” 等十余个竞赛科目中展现飞行天赋。值得关注的是,赛事采用自研全自动评判系统,实时同步成绩并实现全程无人工干预,确保了公平公正的竞技环境。
在项目设计上,赛事创新性地划分军事航空与民用航空两大领域,设置航空知识、飞行技能、航空文化三大类赛道。知识类赛道涵盖飞机操纵面、飞行仪表识别等专业理论;技术类赛道则通过三维场景考验选手的空间思维与应急处理能力;航空文化赛道的 “解说口才” 项目更要求选手结合航空史、科技人物等内容进行现场演讲,全方位考察青少年的综合素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副院长司海青指出,这类设计 “既锻炼了青少年的实操能力,也为中国国产大飞机储备了未来机长”。
二、赛事意义:航空人才培养的 “种子工程”
作为空军招飞局重点支持的赛事,其战略价值远超竞技层面。空军招飞局相关负责人在开幕式上表示,赛事 “在培养航空兴趣、发掘飞行人才方面成效卓越”。数据显示,近年来通过模拟飞行赛事进入民航院校或空军飞行学员队伍的青少年比例逐年上升,如河北大厂幸福学校的高三毕业生杜思靓、刘祚印便凭借模拟飞行特长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提前录取。
模拟飞行的教育价值同样显著。这项融合飞行动力学、航电系统仿真等技术的运动,天然串联起物理、计算机、英语等多学科知识,同时通过 “安全试错” 机制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与抗挫折能力。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副主任刘晓强调,赛事不仅是体教融合的典范,更通过公益大师课、功勋飞行员讲座等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航空强国理想深植青少年心中。
三、榆林担当:打造航空教育新高地
作为赛事东道主,榆林市以 “赛事 + 产业” 模式推动航空教育与低空经济协同发展。除承办本次总决赛外,当地于 7 月正式揭牌 “榆林航投无人机驾驶员培训基地”,计划申报民航局指定考点资质,构建 “赛事引领 - 培训支撑 - 产业发展” 的完整生态链。榆阳区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赛事的举办将进一步激活本地航空科普资源,未来将通过 “送课进校”“航空研学” 等形式,让更多青少年接触航空文化。
ag庄闲值得关注的是,榆林市职业教育中心作为赛事场地,其高标准的模拟飞行训练设施已成为区域航空教育标杆。该中心负责人透露,场馆后续将向公众开放,计划年接待研学体验超万人次,助力榆林从 “能源之都” 向 “航空教育名城” 转型。
四、行业展望:从 “蓝天梦想” 到 “未来航程”
随着低空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模拟飞行的社会价值日益凸显。本届赛事特别设置 “低空经济与青少年成长” 论坛,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等高校专家与企业代表共商人才培养路径。国创(陕西)低空经济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赛事选拔出的优秀选手将有机会参与无人机研发、通航运营等实践项目,实现从 “兴趣培养” 到 “职业发展” 的无缝衔接。
据中国航空运动协会统计,全国已有 16 个省份、971 所学校通过社团活动开展模拟飞行教育,年参与人数近 3 万人次。这种 “以赛促教、以教促产” 的模式,正成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新范式。正如歼 20 首飞试飞员在大师课上所言:“今天的模拟座舱,就是明天的真实驾驶舱 —— 你们的每一次操作,都在书写中国航空的未来。”
本届赛事将持续至 8 月 9 日,最终将决出各组别冠亚季军,并评选 “最佳航空文化传播奖”“未来机长潜力奖” 等特色奖项。随着青少年选手们在虚拟云端的精彩演绎,这场赛事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中国航空事业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